吉林办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回复: 1

《道德经》与企业文化

[复制链接]

1

主题

2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3-2-12 22: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发展要想经久不衰,一定要靠文化的支撑,而《道德经》中的一些核心内容,如“上善如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等思想为企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体现的总和。它包括“信誉文化、品牌文化、凝聚力文化和管理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一年获利靠机遇;三年不败靠领导;五年成功靠制度;百年发展靠文化”。美国兰德公司曾花20年时间跟踪了500家世界大公司,发现百年不衰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这个共同特点其实就涵盖了企业的信誉文化、品牌文化、凝聚力文化、管理文化。这种企业文化与《道德经》里的一些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书,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它的一些核心内容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一、秉承“上善若水”的品质培育企业的“信誉文化”
信誉文化是指与信用相关的道德风俗、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非正式约束,它不同于法律、条例等正式约束,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无明确的条文及强制力量而是通过舆论、集体价值取向、道德评判等方式来规范信用活动。人无信不立,企业也是如此。市场经济的根本是信誉经济,真正守信用的企业才会在竞争的时代赢得成功。
《道德经》对信誉方面多有阐述,它不但对个人,对企业也有借鉴作用。老子在《道德经》第8章中阐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的意思是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 “道”,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只有不争不抢,才能真正无忧无虑,这样才是最大的善。企业如果拥有这种“上善若水” 之心,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上善若水”的企业,要有水的“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气节。企业要有爱国之心,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这应该是企业文化的“内核”。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如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企图霸占我中华民族的宝藏,窃取工艺、食品、药品的秘方、配方,我们的一些企业主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的保护,甚至宁可毁损,也不出卖,重国家、民族大义,舍个人私利,表现了高风亮节的爱国情怀。反观我们今天的一些企业主缺乏气节,为了一己私利,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在“洋鬼子”和“假洋鬼子” 的威逼利诱下,甘愿退出或“投降”,致使很多优秀品牌沦陷,导致整个行业的坍塌、溃败。如活力 28、中华牙膏、小护士、大宝,等等,要么没落,要么易主。
其次,“上善若水”的企业,要有水的“待人真诚、友爱和无私”的情怀。企业应该有颗仁爱悲悯道义之心,始终把社会公众的利益放在企业私利之上,不能欲令智昏置社会公众、生态环境安全于不顾,生产有毒有害产品,残害消费者,破坏环境。如三聚氰胺让整个乳品行业蒙羞,一些企业生产激素、催甜剂、转基因食品,使得儿童性早熟,社会公众心脑血管等病增多,一些企业污染环境,造成癌症村的出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上善若水”的企业,要有水的“善于恪守信用,不争不抢”的态度。企业应该有颗真诚之心,不欺骗消费者。《道德经》第 32 章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的警句,意思是别人不那么相信你,是因为你做过不守信用的事。1 将这句话用到企业发展上,就是产品本身要货真价实,不能掺杂使假,再就是企业在推销自己产品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如果采取欺骗消费者的方式,失信于消费者,企业必将难以生存,甚至倒闭,如秦池的川酒勾兑,三株的虚假广告,南德的虚张声势,最终使这些企业走上了不归路。



二、“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的言行助力培育企业的“品牌文化”
企业品牌文化是指通过赋予品牌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各种强有效的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消费者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创造品牌信仰,最终形成强烈的品牌忠诚。
《道德经》第62 章有“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的字句。它的意思是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让别人重视你。这样的要求同样可以用在企业发展上。
一是企业对待顾客的态度“美言可以市尊”。企业对待客户要态度诚恳,实事求是,不花言巧语,不为小利放弃大原则,这样才能赢得市场,赢得顾客对你的尊重。如某大企业老总想与另一企业长期合作,去考察该企业,故意许诺种种好处,要求该企业放弃规则,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该企业坚守经营宗旨,不为利益所诱,义正辞严的拒绝,赢得了大企业老总的信任,放心的与该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合同。一些企业对顾客“百问不烦”,“百挑不厌”,“有瑕疵包赔”,始终“以不变应万变”的友善态度对待顾客,也会赢得顾客对产品的忠诚。如金六福酒业,当年吴向东曾承诺给客户,如果出现串货、倒货,愿意赔付对方 200 万,后来出现窜货,吴向东果真赔付了对方,此种“一诺千金”的服务态度,赢得了社会公众的赞誉,同时也巩固了金六福酒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地位,这就是“美言可以市尊”的最好诠释。
二是企业的生产行为“美行可以加人”。企业生产的产品,一定要货真,质量要过硬,只有实事求是的行为,名气才能影响久远。纵观中国的百年食品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的,都是深藏一个法宝:诚实为本。因为选料考究、工艺精湛、挚诚实在,以质取胜,才使得品牌企业历经沧桑却久盛不衰、名扬中外、享誉古今。如王老吉企业,王致和企业。反观那些生产中掺杂使假的企业,虽然获取了一时的利润,但东窗事发后必然倒闭,为世人愤恨和不齿。



三、秉持“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的理念培育企业的“凝聚力文化”
企业的“凝聚力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对于共同的企业目标或企业领导的认同程度,是企业基本思想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体现。企业凝聚力高低,决定着员工是否能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相互间是否能很好地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
《道德经》第29 章有这样的句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按这样的理念去对待企业员工同样会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一是企业要高度重视员工的地位。“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对待员工一定要以人为本,赢得人心。《道德经》第7章也有这样的表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古天长地久是不变的自然法则,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的存在和运转是为生万物而非生自己,所以虽无生命,却因无私孕育生命而永恒。圣人总是后撤其身而把机会让与众人,所以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总是将自己置之度外而维护众人,反而能使自己的品格永存,这也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将这句话用在企业经营上,同样有指导作用。企业之生命在于“其不自生”,优秀的企业是培养人才、造福社会的载体,企业最好的产品应该是人,其它产品只是顺带的结果。奉行天道、百年育人,传播和延续无私的企业精神,才是企业长久之道。企业文化是企业相关人在改造企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企业员工,如果把企业看成一个有机体,那么员工就是构成这个有机体的活细胞。宝洁公司的前董事长 Mr.Dupree 曾说:如果你拿走我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我们的人,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可见,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和企业效益的创造者,员工本身也就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无论是建设企业文化,还是要使企业文化发挥作用,首要前提是以人为本,重视员工的权益,企业内部要保持相对畅通的信息度,尊重并发挥内部企业工会等组织的职能,企业重大决策、利润分配方案必须设法让员工共同参与,让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进而对企业核心价值观无限忠诚。
杭州万向节总厂的发展史,充分证实了企业“凝聚力文化”的作用。20 年前,杭州万向节总厂还是一个只有 7 名职工的乡村“铁匠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产量最高的汽车万向节生产基地,在全国1800万
家乡镇企业同行中,首家获得国家一级企业的殊荣,这与厂长鲁冠球提出的“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 的经营理念分不开。该企业一直按这 16 个字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该企业高度重视企业相关人,特别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员工把为企业效力看成是一种幸福和自愿的行动,并上升到对企业感恩的精神层面,使企业文化有活水源泉不断提升,企业整体风貌生机勃勃;企业效益与日俱增;企业不断进步、发展、做大、做强、做久、做得有价值。
二是企业对员工要真诚。“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同样可以用在企业对待员工的态度上,“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对企业同样适用。企业对待员工诚实守信,就会增强凝聚力,对待员工食言寡信,就会离心离德,导致企业崩塌。如某培训师到某企业搞咨询时,发现这个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员工对企业领导的不信任,因为老总对员工许下的诺言经常会忘记,更别说兑现。果然这个企业后来员工纷纷跳槽,最后被迫倒闭。另一案例也教训深刻,某市一国企领导对一员工态度恶劣,该员工报复该领导,在有关部门对该企业检查时,故意丢一烟头在产品上,导致该企业检查不过关被关停,700 多人下岗。当然,这种狭隘的个人报复行为也理应受到社会的鄙视和法律的制裁。



四、“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的胸怀有助于培育企业的“管理文化”
企业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的“管理文化”是指企业的管理存在一些基本的定律,遵循了所有这些基本定律,企业也未必一定能成功,但违反了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条,企业就会失败。其中基础管理,在企业管理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基础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可以用海尔集团的 “抗斜坡球”理论来说明。企业好比是一个沿着斜坡往上滚动的球,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职工可能出现的惰性,形成对球体向下的内外两种压力。如果没有一个向上的大于这种压力的推动,球就一定会往下滑。这种向上的推动力,就是企业的管理文化,它要求能够科学的管理好职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基础管理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的管理。
《道德经》第49 章有这样的字句:“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意思是要学会爱人,不论善良随和的,还是性格有缺陷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性格有缺陷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这种理念可以培育企业的“管理文化”。企业在对人的使用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唯才是举。“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人的性格千差万别,特别是一些术业有专攻的技术人才,有的人比较有个性,这就考验企业如何对待,对性情随和的员工固然要善待他们,对比较有个性的,甚至是不那么随和的员工,更要团结他们,对他们的长处给予肯定,知人善任,让他们各司其职,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尊重,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这样才是做大做强企业的气魄和胸襟。
二是要任人唯贤。《道德经》第63 章有“夫轻诺必寡信”的字句,意思是轻易承诺的人,必然不讲信用。《道德经》第81 章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字句,意思是说,自己可以相信的、对自己真正有益的话不会好听,但阿谀奉承的好听话千万不可以相信。这些警句在现实中都得到了验证。某些企业的各个管理层都有这样的员工,对上级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对工作信誓旦旦,但面临威逼利诱、个人私欲时,往往出卖企业利益,损公肥私。如一些销售人员,出卖机密、职务侵占、偷卖产品。而一些视企业发展为己任的员工,会发现指出企业的不足,存在的弊端,他们表达的方式也许不是那么圆融,甚至“爱之深,恨之切”而“忠言逆耳”,这就考验企业领导人的智商和情商,能不能慧眼识出这些员工对企业的“忠”和“孝”,看出这类人才是企业应该依靠的核心力量,如果调动了这类人的积极性,使用好了这些“贤”人,将会为企业各个环节把好舵,让企业朝着正确的航道前行,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赢得市场。



以上分析了《道德经》四个方面的内容对企业文化形成的影响,它仅是《道德经》博大精深智慧的一部分,深入挖掘《道德经》的精髓,它还有很多深邃思想,这对企业的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的企业要想长足发展,有必要好好研读《道德经》,用它的善良为本、诚信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言行,那么企业就一定会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就一定会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经久不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位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林办公社区

GMT+8, 2025-4-19 03:15 , Processed in 0.12799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