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办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6|回复: 2

【一“文”打尽】企业文化从规划到落地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2-12-1 16: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篇干货十足的文章。关于文化管理的规划如何做,文化落地的步伐怎么走,将被本文“一文打尽”。废话少说,咱们上菜!
秀逗麻袋,特此声明,本文旨在为企业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文化管理的思路、方法和工具。大部分为示例,仅供参考~
一、 达成什么目的

文化管理的目的,需从短、中、长期分别来看。
n 短期目的:传播文化理念,改善组织氛围,激发群体斗志
n 中期目的:传递战略思想,匹配战略实施,助推战略目标
n 长期目的:激发持久活力,保障健康发展,促成基业长青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规划”,是以企业3-5年战略规划为基准,对未来几年的文化管理工作进行的统筹安排。这一基准明确之后,我们要具体分析当前文化管理所处的背景。
二、 基于什么背景

对于背景的分析,不需要过于宏观,应聚焦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现状、文化管理现状以及对标杆企业的借鉴。对这几项内容的分析结论,应是各项对企业文化的诉求
注意:对“企业文化”的诉求,与对“文化管理”的诉求是不同的。
n 对企业文化的诉求分三类:企业惯例(组织)、思维模式(人)、行为模式(人)
n 对文化管理的诉求,是指塑造企业文化的动作、过程和结果
(一) 企业战略对文化的诉求分析

从文化管理的角度,对企业战略进行的分析,不必关注战略的所有内容,而是应聚焦战略与文化的衔接点。例如,麦肯锡战略规划的整体架构,往往包括:外部发展趋势分析、上一战略周期的总结与诊断、战略顶层设计、战略发展主题以及组织能力建设等。

其中的具体分析点(战略与文化的衔接点)包括:现状差距与问题根源、顶层设计、组织能力等。这些方面对企业文化的诉求,该如何描述呢?这需要将战略语言、经营语言以及管理语言转换为文化语言。示例如下:


战略的语言,往往是业务选择、差距分析以及能力提升三点一线
管理的语言,往往是就事论事,提出针对性措施的
文化的语言,往往会一针见血,直指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潜在意识
因而,无论战略还是其他方面对文化的诉求,从根本层面来讲,一定是对人们思维转变的诉求,进而由思维的转变,引发行为的转变,直至组织的转变
(二) 经营管理现状对文化的要求

这一内容的分析思路是,对经营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梳理归纳,然后剖析问题和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它的完整思路应该是:现象(问题)——问题背后的问题——文化根源。当然,这些“现象”需要调研才能发现。示例:
现象(问题):新入职的高管总是待不长久
问题背后的问题:不适应公司的工作方式、受人排挤、下属不服从安排……
文化根源:对外来高管的不信任、劣币驱逐良币……
对经营管理现状的分析,可以从战略、决策、组织、领导、制度流程、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等经营管理板块入手,进行具体分析,但其最终的结论,一定是文化根源(需要调整的文化元素)
(三) 文化管理现状分析

这一部分的分析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宏观上对本组织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二是微观上对文化管理具体表现的分析。                    
宏观的分析,可以参照组织文化官的OC-EL模型,即“组织文化周期-企业生命周期“模型


微观的分析,可以从组织(人员)的设置、管理机制、文化理念、传播机制(效果)等方面展开。其结论应该落脚在文化管理所面临的障碍。
(四) 对标杆企业的借鉴

对标杆企业的借鉴,切忌照搬照抄,否则徒增笑耳。在企业文化领域,华为、阿里、京东、字节、腾讯等大厂,都是各公司纷纷效仿的对象。但在效仿时,请注意标杆企业自身的独特条件和本企业的独特条件。分析的结论在于:我们能学什么,我们适合学什么。
例如,大家都知道阿里的价值观考核已经做了更新,考核方式也从最初的5分制改成了1分制。我们在效仿阿里做价值观考核时,一定要考虑到阿里考核方式由繁入简的过程、背景和目的,不能盲目效仿。阿里之所以有繁入简,是因为通过多年5分制的考核,已经使价值观考核这件事深入人心,大家已经知道如何践行价值观、如何评价价值观。自评和他评,也早已成为习惯。这时阿里对价值观考核方式进行简化,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的,这不至于使其考核流于形式。而我们在效仿时,如果一步到位,直接采取1分制的简化评价方式,很有可能会是考核流于形式。
三、 解决什么问题

对以上四个部分的分析结论,进行汇总整理,按照迫切性、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适用性四个原则,精炼3-5个有待解决的诉求。
四、 描绘什么蓝图

基于上述目的和背景,当我们解决了这些诉求之后,我们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我们的理想蓝图。对于这一蓝图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文字描述。一是文化管理的蓝图;二是组织管理的蓝图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规划的目的和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管理的目的,在于改善组织,推动组织健康发展;而文化管理的目标则是从自身来讲的。例如,文化管理的目标


这是文化规划的目标,也是文化规划的蓝图,但并非目的。
之所以用一段文字来描述蓝图,是因为精炼的文字描述可以给人以想象空间,使人短时间内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未来景象,体会到这一规划将为我们带来什么。
要知道,文化管理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文化本身,而是组织我们只是期望通过文化目标的达成,来促成组织发展的目的
对于组织管理的蓝图也有必要进行文字描述。此举是告诉大家,当文化规划的目标达成以后,将为组织带来哪些改变。这一段文字描述的围绕以下几点展开:公司愿景(战略目标)、
价值观、经营效益、管理效率。例如:


五、 遵循什么逻辑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文化工作也不例外。要解决上述诉求,实现未来蓝图,组织文化工作的着力点要系统考虑。这些着力点的组合,便是文化规划要遵循的基本逻辑。

事实上,文化工作的着力点非常清晰:理念、人、事。总结为一句话就是:谁,遵循什么理念,做什么事。对此三者进一步具象化为:


从上述逻辑模型中抽提关键点如下:理念内涵、理念传播、组织机制、关键人群、赋予能力、融入管理。由此,我们发现了文化管理的着力点。这些着力点,就是文化规划中各项策略(任务)的焦点。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话题,即文化管理的策略。
六、 选择什么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策略的选择也水到渠成:
1. 深入解读。纵向深化理念内涵,横向扩展理念外延。
2. 有效传播。锚定受众阅读偏好,升级文化传播体系。
3. 激发少数。激发少数群体意愿,楔入组织各个角落。
4. 定向赋能。赋予文化管理能力,渗透经营管理场景。
5. 融入管理。嵌入组织制度流程,重塑组织商业实践。
请大家注意,以上策略并没有提到文化建设的常见目标,比如:
目标体系示例-1:认知、认同、践行、知行合一 【知信行】
目标体系示例-2:入眼、入耳、入心、入脑、入行、入制 【各种“入”】
为什么呢?
文化官也认同上述目标的合理性,但是我们的策略中不应出现这些字眼,甚至在整个规划中,这些字眼也应该少出现。文化的规划,要务实,切忌华而不实的词汇
道理谁都懂,实践有几人?
七、 付诸哪些行动

(一) 深入解读 —— 纵向深化理念内涵,横向扩展理念外延

这里要深入解读的是文化核心理念,即使命、愿景、价值观。有人可能会问:“那其他理念怎么办呢?比如经营理念、管理原则、客户服务理念、安全理念、质量理念、投资理念……”。请注意,刚才罗列的这些词语,严格来讲都属于价值观的内容,属于价值观的纵向解读。
对文化理念的深入解读,分为两个方向:纵向、横向。
1、纵向深化
纵向解读,是指对现有文化核心理念进行更为深刻、更为具象的阐释。这种纵向解读,常见的形式有三类:
(1) 经营管理原则:包括投资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质量理念等,都是对“使愿价”的纵向解读。它将文化的总体要求,在不同的经营领域和管理板块做的具象化呈现,是经营管理的不同多个环节对文化核心理念的承接。
(2) 价值观行为标准:这是将价值观做的行为化阐释,一般包括两类内容,一类是组织行为;一类是个体行为。其主要作用是架设价值观与行为之间的桥梁,让管理者和基层员工明白:我们倡导哪些行为、我们反对哪些行为。
(3) 理念“通俗话”:常见的形式是经营管理的俚语、企业格言、项目口号、文化标语、内部黑话等。例如:阿里土话。
2、横向外延
横向外延,是指对文化核心理念的内涵和影响,进行的“非正式化”延伸。常见方式有两种:文化的故事化、文化的场景化
(1) 文化故事化。以组织使命和价值观为出发点,挖掘员工故事,以强化个人追求和组织使命之间的链接,强化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契合度。其目的在于,通过优秀的人、优秀的故事和案例,阐明个人践行组织文化能为个人和组织带来什么。
(2) 文化场景化。同样是从组织使命和价值观出发,将文化的要求和倡导融入决策、流程、用人、协同、业务等具体场景。将文化倡导进行场景化展现,为员工践行价值观提供更为形象的参考。例如:龙湖集团的图画集。
对于文化核心理念的解读方式多种多样,仅以上述两类五种作为示例,以供参考。
(二) 有效传播 —— 锚定受众阅读偏好,升级文化传播体系

首先要做的,是对现有传播体系和平台进行实效性评估,分析得出不足和待改进的方向。在此,我们先来捋一捋常见的文化传播平台和逻辑。
n 传播平台:内网、内刊、标语、公众号、文化案例集、文化标杆巡讲、总裁面对面、CEO-talk、年会、外部会议等。
n 传播逻辑:传达高管思想,增加员工认同感;解读公司大事件,增加自豪感; 宣传先锋模范,鼓励员工学标杆;张贴文化标语,营造文化氛围……
n 传播原则:让员工看(听、读)到,让员工理解,争取员工认同,提高员工归属感
n 文稿内容:动辄长篇大论(就像唐僧一样,也不管人家爱不爱看,愿不愿听);总是高屋建瓴,大道理一堆;语气高高在上,仿佛在读圣旨……
虽然文化传播要兼顾权威性、传达性、沟通性、引导性和可读性,但显然上述情况下,极大地忽略了“可读性”。各行各业都在讲以用户为中心,唯独文化传播不是以用户为中心
如果说当下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是:看到 – 理解 – 认同;那么未来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一定是: 想看 – 感知 – 沟通 – 共鸣。
对于员工来说,这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以前是文化部门想方设法让员工看到,让员工理解,争取员工认同;未来必然是员工自己想看,边看边觉感同身受,看完之后产生共鸣
文化传播者,一定要向对待用户一样对待员工,投其所好,才能让传播事半功倍
怎么做呢? —— 一个原则,两项举措
1、 从新确立传播原则
想看 – 感知 – 沟通 – 共鸣
2、 改革现有平台
示例如下:
(1) 公众号
A. 文字内容:尽量做到简洁明快。把那些无用的不知所云的文字删掉;将那些大家不关心的文字删掉;将那些大段的文字拆解成行。
B. 语言风格:说点大家一听就懂的话。(注:我们不是在读文学著作,不是在读技能手册,也不是在读使用说明书)
C. 展现方式:视频>漫画>图片>文字
D. 大事件:在公司大事件的基础上,加入员工大事件(福利、荣誉评选、非正式组织的活动等)
3、 创新传播平台
示例如下:(仅供参考)
(1) 文化历程微电影
很多公司有司史宣传片、公司宣传片、产品宣传片等等,但这些宣传片中的文化并非主角。我们可以尝试做一部文化发展历程的微电影,讲述文化的萌芽、成长和成熟,展示公司文化的变迁历程,传递文化的核心内容,总结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总而言之一句话:总结群体奋斗史,启发公司后来人
n 文化历程微电影的拍摄原则有“三不三是”:(可以加图
A. 内容的焦点,不是发展大事记,而是文化里程碑
B. 呈现的形式,不是照片大荟萃,而是剧情化表达
C. 传递的思想,不是个人创业史,而是群体奋斗史
n 文化历程微电影的用途有三:(加图)
A. 向新员工解读文化发展历程,公司文化坚守
B. 向客户、合作伙伴、潜在员工传递价值主张,引发共鸣
C. 向市场和社会输出独特的商业思维和行业操守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不想拍便罢,如果想拍但还是不会拍,那你只能来找文化官了。
(2) 价值观短视频
价值观短视频的内容,是将价值观下的倡导行为和反对行为戏剧化和场景化呈现。通过这种受众喜欢、感官直接、代入感强的形式,提高价值观的传播效率和效果。示例请参照字节跳动的《字节范》。
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价值观短视频的内容要兼顾职场性、独特性、趣味性、代入感。
A. 职场性:视频的受众首先是职场人,然后才是本公司的人,所以内容属性要限定在职场内。
B. 独特性:价值观视频是命题作文,要呈现的本公司的价值观倡导和价值观禁忌,所以视频的内核一定是本公司的价值倡导,是与众不同的。
C. 代入感: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场景布置以及语言风格等一定要让观众有代入感,四者必居其一,才能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工作的场景。
D. 趣味性: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文化官建议要“不择手段”。还原电影桥段,再现小说情节,蹭时事热度,借历史事件,请名人(领导)客串,拍话剧、剧中剧、玩儿穿越、假深沉……一切皆可尝试。
(3) 脱口秀
关于才艺这事儿,一定不能低估员工的潜能。幽默的脱口秀,可以成为文化沟通的有效阵地。其幽默诙谐的特性,将吸引一大批观赏者;其直言不讳的表达,将成为了解组织氛围的好机会。示例暂无。
脱口秀的组织形式、演讲主题以及参与人员,应遵循开放原则。演讲主题,可以是个人经历、可以是公司趣事,演讲形式,可以是时事评论,可以是单口相声,甚至可以是默剧表演都没有问题。重要的是吸引大家参与进来,然后再与文化进行挂接。置于如何挂接,不用文化官多说,大家比我熟。
(4) 吐槽会
给予员工吐槽的机会,是促进组织改善最直接的途径。对于员工而言,组织就像一个产品,我们每个人都在使用它。作为客户我们当然有吐槽它的权利。领导者和企业文化工作者千万不要把吐槽当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当做什么“揭丑”的事情。因为,每一个吐槽组织的人,都希望组织能够进步和改善。这与做文化管理的初衷是相符的。
吐槽会,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开设专场,比如产品经理、研发人员、客户服务人员、HR、财务、法务等等。这有助于增加趣味性,又能避免现场的尴尬。当然开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吐槽的主题不能肆意发挥。流程的问题、制度的问题、后台支持的问题、财务报销的问题、合同审批的问题、后勤保障的问题,都可以谈。这些问题如果从员工口中讲出来,那恰恰说明这是员工最关心的。而且,这些问题也或多或少与企业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文化工作者,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剥茧抽丝,发现员工的关注点、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问题,然后提出改进的方案,供决策者参考。
(三) 激发少数 —— 激发少数群体意愿,楔入组织各个角落

对于一家大型组织而言,如果文化工作者只是文化部的那几位,只能事倍功半。文化建设的内核是思想建设。为什么红军要把支部建在连上?为什么每个连队都有指导员?每个团都有政委?当思想建设是“自上而下”时,其力度也在逐层递减。这就需要每一层级都要有专人来负责思想工作。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每一次战争都证明了:战胜敌人的法宝从来都不是武器,而是坚强的意志.。同理,在商业竞争中,赢得竞争的法宝也是群体的战斗意志。但意志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的主体是人。
在组织文化管理中,决定成败的元素是什么?
是具备同样坚定意志的人。
近几年,随着企业家(姑且称他们为企业家吧)对组织文化的重视(实则效仿阿里),在各大企业中“政委”“文化官”“文化大使”“文化讲师”等岗位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式出现。这些人只是上文提到的“少数”中的一部分。文化官将“少数”定义为 —— 文化组织机制。它是文化管理的主体架构。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出文化组织机制建设的“沙漏模型”。


关于“沙漏模型”,说来话长。我们捡要紧的说。
“沙漏模型”形象地展示了组织文化从上至下的传递路径。
第一步,文化的产生。组织文化源于创始人(团队)个人的三观、商业思维以及创业成败的经验总结。组织文化从诞生起,就是广泛而深邃的,因为创始人(团队)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只是其一贯坚持的众多价值观中的一小部分。他的所秉持的价值标准,将在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慢慢释放、渗透和演变。
第二步,文化的渗透。中高层干部是文化渗透的第一批人员。这种渗透不是主动的过程,而是自发的过程。干部在于领导者的沟通中,会自然而然地揣测领导者的意图、做事风格、管理习惯以及其背后的逻辑。他们会慢慢的接受并效仿领导者的价值观。注意,这是文化传播的第一环,也是文化稀释的第一环。因而干部群体向下级传递的文化,已经被过滤掉了一部分。
第三步,文化的工作。文化责任部门会将领导者的思想进行总结和传播,而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收到了某些高层干部的影响。文化的大面积传播,由文化部门开始,所以文化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是沙漏的闸口。如果文化部所有的文化落地动作,都是直接面向全员,那么文化落地的效果只能是 —— 雨过地皮湿。那怎么让文化落地的效果兼顾广度和深度呢?文化对接人的角色,就显得极为重要。
第四步,文化的对接。文化对接群体是文化落地的中转站,也是文化管理的桥头堡,更是前线打仗的指导员。这一群体的角色多而杂,文化官暂且给大家列出几种角色:文化官、文化大使、文化面试官、文化导师、文化讲师、文化代言人、价值观捍卫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文化审计官
文化官。相当于师级、团级政委。在BG/BU层面,设置专职文化官。他应该是本单位领导班子的成员,负责将价值观植入重大决策、政策制定、人才选拔等一系列管理场景。
文化大使。相当于营级、连级指导员。在BG/BU下设的业务部门设置文化大使。他应该是团队的正职或副职。既能带兵打仗,又能把握方向。既能深刻领会组织的战略意图,又能使战术的执行不偏离文化的导向。简单来讲,就是“兴正义之师,取战略之胜”。
文化面试官。相当于征兵时负责政审的人员。每一位应聘入伍的人,都要经过文化面试官的“政审”。他的主要职责是尽量为组织选择志同道合的人。
文化导师。相当于新兵班的班长。为每一位入职新人配属一名专属文化导师。他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言传身教,让新员工尽快适应组织的管理风格,理解组织的文化倡导,迅速发挥其战斗力。简而言之,就是教导新员工“做正确的事”。置于“如何把事情做对”,那是技术层面的事,应交给他的直接领导去教授。
文化讲师。相当于文化的专业教官。由他主持新人培训的“文化专场”。因为他的岗位比较特殊,所以他的任职要求也比较高。首先,他应该是公司“老炮儿”,对公司文化烂熟于心;其次,他应该在公司里取得了一定成就,用以佐证“遵循公司的价值观,就能在公司有好的发展”。再次,他应该具备一些演讲的能力,或者至少有自己演讲的风格,不能太呆板,最好是激情四射,能“嗨”动他人的人。
文化代言人。从“新兵”中选出一部分文化代言人,赋予一定的要求。比如:文化穿越的五个任务。让他们在试用期内,就着手学习和践行组织的价值观倡导,并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线上打卡、集徽章、换礼品……想怎么折腾都行,你看着办吧。
价值观捍卫者。准确的说这个捍卫者不是选出来的,也不是任命的,而是自发的。我们鼓励员工在发现违背价值观的事情时,当场予以纠正,或者事后上报管理者,由管理者采取必要措施。这样的人,我们将为他颁发“年度价值观捍卫者”大奖,奖励5万元。(我随手写的,该奖多少钱,我说了也不算。去请示领导吧。)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关于这个群体,可以理解为“文化巡讲师”。其人员主要由每年的文化大奖获得者构成。每一季度,他们都要在公司范围内开展巡回演讲,将自己的事迹讲述给大家,以激励更多的人按照价值观的倡导,做出更大的业绩。
文化审计官。文化官认为这个审计官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他要定期对整个组织的文化现状进行评估,得出分析报告。指明组织存在的文化障碍、文化发展的不良趋势以及未来文化改进的方向。
这些角色的职责定位,暂时不写了,要写清楚的话,至少1万字,我受不了,你们也受不了。(下期再写)
第五步,基层员工。不想写了,因为他们不是关键“少数”~
对于上述关键少数中的文化官和文化大使,要定期进行文化赋能。赋能内容包括文化建设的思路、团队文化建设的工具、文化与战略匹配的方法、文化建设工作坊等。
你也看累了,我也写累了,下面的内容,文化官精简一下。
(四) 定向赋能 —— 赋予文化管理能力,渗透经营管理场景

定向赋能的目的,是让干部、文化工作者(含文化官、文化大使、文化审计官)、以及广大员工,在文化共创、共识、共行的过程中,有意愿、有动力、有思路、有方法、甚至有评价。也就是要完成人们常说,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更是为了塑造领导们喜爱的员工 —— “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驴(打错了,再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
(1) 如何解决意愿问题
培养正向积极的组织氛围,是催生员工践行价值观意愿和动力的前提。如果人们在一个沉闷压抑的环境中,事事受阻,天天挨骂,那么组织的价值观还不如陌生人的一个微笑来的欣慰。如果组织中的人们相互关心、有事互助,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不是支配和命令,而是参与和鼓励,那么至少人们的心情是舒服的,才有可能按照组织的倡导去做事。
可选择的做法有两个:一,针对管理者,培养正向领导力;二针对员工,实施正向鼓励措施。
A. 正向领导力培养
需要通过培训和工作坊的形式来培养,在此不多赘述(要写的话,也得1万字以上)
B. 正向鼓励措施
线下,可以围绕价值观(或价值观行为标准)制作“互评卡”“点赞卡”“积分卡”,每人一套,自由选择送出的对象。大家集卡片领礼品。
线上,可以针对干部和员工两类人群,开发“自由评价路径”。
对于干部群体。可以重点考察其领导力、规划力、人才培养力、协同协作力等方面。针对不同的维度,开发线上评价矩阵。每个人都有评价他人的权利,每个人也都有被人评价的权利。评价载体可以是徽章、点赞卡、分数等。对于表现优秀的干部,可以在晋升、项目选择、用人选择、带薪休假等方面享受优先权。
对于员工群体。可以围绕执行力、沟通效率、响应时效、责任担当、学习力、创新力等维度,开发评价矩阵。得分高的人,可以在加薪、升职、轮岗、培训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总而言之,一定要培养大家相互评价,相互鼓励的良好氛围。让大家看到赢得众人赞许的实惠和所得。
(2) 如何推动思维转变
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培训来推动解决。课程的开发,可以围绕组织经营管理的底层逻辑展开,比如经营管理的一贯主张、选人用人的常用策略、对外合作的基本原则等等。要课程化展现,系统化培训。
(3) 如何锤炼文化管理能力
对于干部群体、文化部门、文化官、文化大使、文化讲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文化审计官等角色而言,文化管理能力的持续增强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保持文化管理能力的增长呢?
针对干部群体,开发《文化领导力课程》,定期培训
针对文化官、文化大使,定制性开发《文化管理工具包》,其中包括团队建设、使命型团队打造、团队文化共创、业务的文化融入等方面的工具和方法。然后以课程、带教的方式进行输出和赋能。工具示例:work-shop、work-out、world-coffee、Retreat、Open-space、Values auction、Core Value、愿景穿梭机、未来探索、欣赏式探询……(太多了,就说到这儿吧)
针对文化审计官,输出定向工具,比如文化感知工具、文化分析工具、文化共创工具等,授予其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工具示例:CVF、QBQ、三元模型、文化图谱、文化共创工作坊……
(4) 如何引导员工行为
引导员工行为最有效的三个方法:领导垂范、胡萝卜、大棒
这一项就不用了说太多了,当下流行的价值观考核、文化荣誉等都是有力措施。
关于如何撰写价值观考核的方案,文化官将在另外的文章里向各位做专项汇报。在此不再赘述。
(五) 融入管理 —— 嵌入组织制度流程,重塑组织商业实践


这里说的“融入管理”,更多的是指融入制度流程,也可以简称为“文化入制”。将文化的要求、倡导和禁忌融入制度是必要的。这将使组织文化在组织运转的层面打下烙印,不断沉淀。其另外一个意义是,使文化管理不再“名不副实”,而是让文化管理出现在组织的角角落落。文化入制的思路、原则和操作方式,可参照下图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入制最重要的一环,是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融合。前文中已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文化融入有所涉及,在此只针对选用育留中的“选”和“留”稍加阐释。
在“选”的环节,前文中已经提到了“文化面试官”这个角色。但是文化面试官作用的发挥,离不开面试内容的设计。在这里,文化官简述一下文化招聘的思路。
文化招聘,准确的说,应该是“价值观招聘”。价值观招聘的维度有两个:个人价值观的判断、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契合度的判断。这是两件事儿。
个人价值观的判断,主要是个人的价值准则、个人的价值追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政治倾向。其考察形式,可以是一套问卷;也可以是面谈时的谈话提纲;还可以在谈话时抛出命题作文,比如:“你对XX时间持什么态度”。不管那种形式,都要有逻辑清晰的维度、定量分析的量表以及定性分析的结论。(想要问卷、提纲、命题作文?诉求告诉文化官,文化官为你定制)
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契合度的判断:是以组织价值观为题,来测试应聘者在面对选择时的下意识的倾向性。考察的内容和方式,要依据公司的具体价值观来开发。
考察场景可以是线上问卷,线下一对一访谈,也可以是群体工作坊。
价值观面试的群体工作坊是个新东西,简单说一下。此类工作坊,是根据要考察的组织价值观开发并应用的。举个例子:
A. 如果考察的价值观是合作共赢,那就可以用“能赢多少赢多少”的游戏做工作坊;
B. 如果考察的价值观是责任担当,那就可以用“朗峡谷事件”工作坊;
C. 如果考察的价值观是诚信正直,那就可以用“八月十五洪水事件”工作坊;
D. 如果考察的价值观是挑战高目标,那就可以用“人生拍卖”工作坊;
E. 如果考察的价值观是……(写累了,先写到这儿)
哦,对了,规划的最后,还应该有一张规划路线图,用以展示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月份分别做什么事情。图,我不想画了,网上有的是,做个参考就能画得出来。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2-1 16: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看《冲破混沌: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之光》很不错的一本管理类入门读物,作者是前任华为魅族事业部副总裁,也是华为最有影响力的“总裁嘉奖令”的获得者潘一宽先生,这本书阐述了潘一宽先生对企业文化的深刻理解,对小白很友好的书,可以看看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前天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不是沙发都得回复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吉林办公社区

GMT+8, 2025-4-6 10:31 , Processed in 0.12083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