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的目的,需从短、中、长期分别来看。
n 短期目的:传播文化理念,改善组织氛围,激发群体斗志
n 中期目的:传递战略思想,匹配战略实施,助推战略目标
n 长期目的:激发持久活力,保障健康发展,促成基业长青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规划”,是以企业3-5年战略规划为基准,对未来几年的文化管理工作进行的统筹安排。这一基准明确之后,我们要具体分析当前文化管理所处的背景。
二、 基于什么背景
对于背景的分析,不需要过于宏观,应聚焦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现状、文化管理现状以及对标杆企业的借鉴。对这几项内容的分析结论,应是各项对企业文化的诉求。 注意:对“企业文化”的诉求,与对“文化管理”的诉求是不同的。
n 对企业文化的诉求分三类:企业惯例(组织)、思维模式(人)、行为模式(人)
n 对文化管理的诉求,是指塑造企业文化的动作、过程和结果。
(一) 企业战略对文化的诉求分析
首先要做的,是对现有传播体系和平台进行实效性评估,分析得出不足和待改进的方向。在此,我们先来捋一捋常见的文化传播平台和逻辑。
n 传播平台:内网、内刊、标语、公众号、文化案例集、文化标杆巡讲、总裁面对面、CEO-talk、年会、外部会议等。
n 传播逻辑:传达高管思想,增加员工认同感;解读公司大事件,增加自豪感; 宣传先锋模范,鼓励员工学标杆;张贴文化标语,营造文化氛围……
n 传播原则:让员工看(听、读)到,让员工理解,争取员工认同,提高员工归属感
n 文稿内容:动辄长篇大论(就像唐僧一样,也不管人家爱不爱看,愿不愿听);总是高屋建瓴,大道理一堆;语气高高在上,仿佛在读圣旨……
虽然文化传播要兼顾权威性、传达性、沟通性、引导性和可读性,但显然上述情况下,极大地忽略了“可读性”。各行各业都在讲以用户为中心,唯独文化传播不是以用户为中心。
如果说当下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是:看到– 理解– 认同;那么未来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一定是: 想看– 感知– 沟通– 共鸣。
对于员工来说,这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以前是文化部门想方设法让员工看到,让员工理解,争取员工认同;未来必然是员工自己想看,边看边觉感同身受,看完之后产生共鸣。 文化传播者,一定要向对待用户一样对待员工,投其所好,才能让传播事半功倍。
怎么做呢? —— 一个原则,两项举措 1、从新确立传播原则 想看– 感知– 沟通– 共鸣 2、改革现有平台 示例如下: (1) 公众号
A. 文字内容:尽量做到简洁明快。把那些无用的不知所云的文字删掉;将那些大家不关心的文字删掉;将那些大段的文字拆解成行。
B. 语言风格:说点大家一听就懂的话。(注:我们不是在读文学著作,不是在读技能手册,也不是在读使用说明书)
C. 展现方式:视频>漫画>图片>文字
D. 大事件:在公司大事件的基础上,加入员工大事件(福利、荣誉评选、非正式组织的活动等) 3、创新传播平台 示例如下:(仅供参考) (1) 文化历程微电影
很多公司有司史宣传片、公司宣传片、产品宣传片等等,但这些宣传片中的文化并非主角。我们可以尝试做一部文化发展历程的微电影,讲述文化的萌芽、成长和成熟,展示公司文化的变迁历程,传递文化的核心内容,总结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总而言之一句话:总结群体奋斗史,启发公司后来人。
n 文化历程微电影的拍摄原则有“三不三是”:(可以加图)
A. 内容的焦点,不是发展大事记,而是文化里程碑;
B. 呈现的形式,不是照片大荟萃,而是剧情化表达;
C. 传递的思想,不是个人创业史,而是群体奋斗史。
n 文化历程微电影的用途有三:(加图)
A. 向新员工解读文化发展历程,公司文化坚守
B. 向客户、合作伙伴、潜在员工传递价值主张,引发共鸣
C. 向市场和社会输出独特的商业思维和行业操守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不想拍便罢,如果想拍但还是不会拍,那你只能来找文化官了。 (2) 价值观短视频
价值观短视频的内容,是将价值观下的倡导行为和反对行为戏剧化和场景化呈现。通过这种受众喜欢、感官直接、代入感强的形式,提高价值观的传播效率和效果。示例请参照字节跳动的《字节范》。
为了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价值观短视频的内容要兼顾职场性、独特性、趣味性、代入感。
A. 职场性:视频的受众首先是职场人,然后才是本公司的人,所以内容属性要限定在职场内。
B. 独特性:价值观视频是命题作文,要呈现的本公司的价值观倡导和价值观禁忌,所以视频的内核一定是本公司的价值倡导,是与众不同的。
C. 代入感: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场景布置以及语言风格等一定要让观众有代入感,四者必居其一,才能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工作的场景。
D. 趣味性: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文化官建议要“不择手段”。还原电影桥段,再现小说情节,蹭时事热度,借历史事件,请名人(领导)客串,拍话剧、剧中剧、玩儿穿越、假深沉……一切皆可尝试。 (3) 脱口秀
关于才艺这事儿,一定不能低估员工的潜能。幽默的脱口秀,可以成为文化沟通的有效阵地。其幽默诙谐的特性,将吸引一大批观赏者;其直言不讳的表达,将成为了解组织氛围的好机会。示例暂无。
脱口秀的组织形式、演讲主题以及参与人员,应遵循开放原则。演讲主题,可以是个人经历、可以是公司趣事,演讲形式,可以是时事评论,可以是单口相声,甚至可以是默剧表演都没有问题。重要的是吸引大家参与进来,然后再与文化进行挂接。置于如何挂接,不用文化官多说,大家比我熟。 (4) 吐槽会
给予员工吐槽的机会,是促进组织改善最直接的途径。对于员工而言,组织就像一个产品,我们每个人都在使用它。作为客户我们当然有吐槽它的权利。领导者和企业文化工作者千万不要把吐槽当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当做什么“揭丑”的事情。因为,每一个吐槽组织的人,都希望组织能够进步和改善。这与做文化管理的初衷是相符的。
吐槽会,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开设专场,比如产品经理、研发人员、客户服务人员、HR、财务、法务等等。这有助于增加趣味性,又能避免现场的尴尬。当然开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吐槽的主题不能肆意发挥。流程的问题、制度的问题、后台支持的问题、财务报销的问题、合同审批的问题、后勤保障的问题,都可以谈。这些问题如果从员工口中讲出来,那恰恰说明这是员工最关心的。而且,这些问题也或多或少与企业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文化工作者,可以从这些问题中剥茧抽丝,发现员工的关注点、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问题,然后提出改进的方案,供决策者参考。
(三) 激发少数 —— 激发少数群体意愿,楔入组织各个角落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入制最重要的一环,是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融合。前文中已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文化融入有所涉及,在此只针对选用育留中的“选”和“留”稍加阐释。
在“选”的环节,前文中已经提到了“文化面试官”这个角色。但是文化面试官作用的发挥,离不开面试内容的设计。在这里,文化官简述一下文化招聘的思路。
文化招聘,准确的说,应该是“价值观招聘”。价值观招聘的维度有两个:个人价值观的判断、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契合度的判断。这是两件事儿。 个人价值观的判断,主要是个人的价值准则、个人的价值追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政治倾向。其考察形式,可以是一套问卷;也可以是面谈时的谈话提纲;还可以在谈话时抛出命题作文,比如:“你对XX时间持什么态度”。不管那种形式,都要有逻辑清晰的维度、定量分析的量表以及定性分析的结论。(想要问卷、提纲、命题作文?诉求告诉文化官,文化官为你定制) 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的契合度的判断:是以组织价值观为题,来测试应聘者在面对选择时的下意识的倾向性。考察的内容和方式,要依据公司的具体价值观来开发。
考察场景可以是线上问卷,线下一对一访谈,也可以是群体工作坊。
价值观面试的群体工作坊是个新东西,简单说一下。此类工作坊,是根据要考察的组织价值观开发并应用的。举个例子:
A. 如果考察的价值观是合作共赢,那就可以用“能赢多少赢多少”的游戏做工作坊;
B. 如果考察的价值观是责任担当,那就可以用“朗峡谷事件”工作坊;
C. 如果考察的价值观是诚信正直,那就可以用“八月十五洪水事件”工作坊;
D. 如果考察的价值观是挑战高目标,那就可以用“人生拍卖”工作坊;
E. 如果考察的价值观是……(写累了,先写到这儿)
哦,对了,规划的最后,还应该有一张规划路线图,用以展示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月份分别做什么事情。图,我不想画了,网上有的是,做个参考就能画得出来。
版权声明: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